過去很多年里,隨著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,留在鄉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,“誰來種地”成為非?,F實的問題。不過今天,一切都在變?!胺N田”也在變得和以往不同??梢允翘镩g地頭,也可以是繁華的寫字樓,甚至,還可以把糧食種在元宇宙里……充滿活力和年輕力,這是農業生產正在發生的變化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在田野里,用新思想、新技術,催生更多新模式、新業態,成為農業生產的“新勢力”。
90后“種糧大戶”和她的田野“夢工廠”
(點擊圖片查看視頻)
11月,稻子收割剛告一段落,浙江省建德市欽堂鄉蒲田村的90后“種糧大戶”王運就轉戰直播間,忙起了新米的銷售。做電商、做直播、拓寬大米的銷售渠道,這些都是王運在村里的新嘗試。線上賣出的1.7萬筆訂單中,一款一斤重的瓶裝米就賣出了6000多單。這款包裝就是王運自己反復測試、參與設計的。顧客買回去之后一瓶米配一瓶水,煮出來的飯不軟不硬剛剛好,解決了年輕顧客煮飯時搞不清水、米配比的痛點。
十年前,王運在城里有份不錯的工作,在家務農的父親有1000畝左右流轉土地。不過,父親管理1000畝地開始有些力不從心,種田的效益也始終上不去。在父親的勸說下,王運辭去工作回到家鄉。不同于父輩的循規蹈矩,她堅信在農業領域,科技依然是第一生產力。2013年,王運在當地首推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智慧農業網絡,500多畝種植基地,從秧苗栽培、病害防治到質量安全,全流程自動化管理;還采購了無人植保機、自動插秧機、收割機等農機具。購置的大米加工設備,也讓她從賣稻谷轉型為賣大米,利潤翻了一番。如今,父親的千畝稻田已經發展成2300畝的規模農場,惠及周邊7個村1700多戶農戶。鄉親們表示,把田地承包給她統一管理,騰出的時間可以到企業去賺錢,這樣還能額外多一份收入。
在王運的帶領下,她承包的這些田每年種植水稻等作物180萬公斤以上,年產值達到700多萬元,帶動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,帶動農民就業50多人。她探索的鄉村農旅產業,連續舉辦七屆稻香節,吸引游客20多萬人,帶動農產品銷售1000多萬元。
在田間“耕耘夢想”,王運還收獲了“浙江省十佳農創客標兵”、省黨代表等榮譽。在這場鄉村與返鄉創業青年的“雙向奔赴”中,“新農人”王運扎根田野的心也更加堅定。
如今,建德市像王運這樣的農創客已經有1700多名。同為“90后”的巫柳迎也是其中一位。在王運的影響下,今年7月,巫柳迎放棄城里的工作,回到家鄉幫村里銷售小香薯,目前銷售額已經達到30多萬。
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。正如王運說的那樣,“田野非常大,只要你有夢想,都能在田野里面實現?!?/p>
大灣區“新農人” 寫字樓里“務農”忙
“新農人們”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僅僅是在田間地頭。在粵港澳大灣區,有這樣一群年輕人。他們在繁華都市的寫字樓里上班,干的卻是田間地頭的事。
(點擊圖片查看視頻)
走進廣州極飛科技公司的辦公樓,除了研發中心、辦公區域和展廳,還有室內農場、屋頂花園。所有會議室都以農作物或者二十四節氣等來命名,遍布大樓的太空元素洋溢著濃濃的科技味兒。農場被搬進了辦公樓里,員工們可以耕種自己喜歡的水果蔬菜,零距離感受收獲的喜悅,也可以直觀展示產品的應用場景。
這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年輕人,他們的“種田”工具是“算法”。通過大量算法優化,把無人機測繪的清晰度提升了4 倍,農業的綜合作業效率越來越高。他們還研發出農業無人車、自動駕駛儀等一大批新玩意兒。到今年10月底,這家公司的智慧農業產品的作業面積已經突破10億畝,服務農戶超過1億人次。
就在工程師們為了解決一項技術難題在會議室里展開頭腦風暴時候,“95后”的無人機植保飛手劉廣鎮已經驅車來到了一名農戶的田地里。
和農戶碰面之后,他們先對田塊進行測量,根據測算結果再設置無人機飛行的高度、速度還有噴灑量,完成設置后無人機就開始自動作業了。
看著劉廣鎮在田里嫻熟的操作,很難想象他大學時的專業是計算機。畢業后一個偶然的機會,劉廣鎮見識到了農業無人機的神通廣大,也激發了他對操控無人機的濃厚興趣。幾年學習下來,他妥妥地成了既懂技術又懂農業的斜杠青年,比如,“蔬菜撒藥的時候溫度不能太高,要30度以下才可以?!边@就是小劉在實際操作中,跟農民師傅學到的?,F在的他,用小劉自己的話說,“感覺自己好像全能一樣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而且還需要懂得植保知識,會操控和維修無人機?!?/p>
如今,劉廣鎮已經成為一名技術高超的無人機飛手,2019年,無人機駕駛員也被列入國家新職業之一。越來越多的飛手加入這個行業,讓噴霧器飛起來,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地慢慢轉變,讓農業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。
用“元宇宙”方式打開農業的“農業小白”
有的人在田間地頭“種地”,有的人在繁華寫字樓里“務農”,還有一群人把糧食種在了元宇宙里。當最接地氣的農業與“云端之上”的元宇宙技術相遇,是種什么體驗呢?在江西南昌的元宇宙VR數字農業示范基地,一群“農業小白”找到了農業 “元宇宙”的打開方式。
(點擊圖片查看視頻)
元宇宙里的“試驗田”怎么種?
和做化學實驗立等可取不同,做農業實驗看作物長勢往往需要一季甚至一年的時間,效率實在是低。元宇宙實驗室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。在虛擬的種植模型里,可以選擇土壤、種苗,通過調控光照、溫度、水量、施肥等要素控制作物的生長。通過記錄作物的快速生長過程,拿到實驗結果,大大降低了實驗成本,縮短了實驗時間。
“農技擔當”——元宇宙育苗大棚
育苗是農業里的技術活兒,這些理科出身的小年輕會干嗎?
辦法就藏在科技大棚中的一排排的育苗容器里?;乩锓N植的水果、蔬菜、瀕危中草藥、航天水稻等農作物,都是從這里培育出來,走向了種植生產線。
足不出戶也能種地?——數字孿生平臺
運用數字孿生平臺,基地可以實現全自動化管理。果蔬和水稻的施肥、澆水等田間管理,都可通過遠程操作完成。在室外接近零度的寒冬里,工作人員不用進大棚、不用冒嚴寒,坐在辦公室,喝著咖啡,聽著音樂,吹著空調,就可以完成蔬菜和水稻的一鍵種植。
戴上MR眼鏡——“小白”秒變專家
耕種管收要配合農時、灑藥施肥要講究方法,不懂這些怎么能種好地呢?別擔心!戴上MR眼鏡,讓你從“農業小白”秒變農業專家。研究人員內置了專業農業操作系統,戴上眼鏡后,可以看到園區里邊所有植物的生長狀態。通過這種精細化種植管理,番茄、辣椒、草莓產值會達到是普通種植的五倍以上。
寒冬也能種水稻?——航天水稻種植基地
眼下,秋收早已結束,室外溫度只有2℃,在這個基地里,居然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水稻。怎么回事呢?原來這就是這群“農業小白”創新打造的航天水稻試驗田。目前有210畝,將近10多個品種。他們選的是經過航天培育的特殊水稻種子,耐高溫、抗旱、抗溫病,還能在低溫條件下生長。目前,寒冷的天氣里水稻正在抽穗灌漿,一旦推廣成功,我們的飯碗將會端得更加牢固。
(總臺央視記者 張勤 王琰 岳群 梁麗娟 王凱博 丁雅妮 吳勇軍 陳燁煒 李琳 劉成 陳博 張昊 張宇翔 宋大珩 郭一淳 楊萍 杜曦晨 李剛 廣東臺觸電新聞 浙江臺 鹿欣 杭州臺 常艷榮 楊勇 南京臺)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??诰W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